作為一個真心熱愛臺灣在地美味,尤其對烘焙點心有著無法抗拒熱情的老饕,桂圓蛋糕這種充滿古早情懷又帶著迷人風味的點心,絕對是我心頭好之一。市面上雖然有很多食譜,但總覺得有些關鍵細節講得不夠透,或是少了點”人味”。今天,我就以自己摸索、失敗再成功的經驗,跟大家好好聊聊這個迷人的甜點——桂圓蛋糕。我們不談空泛的理論,就從最實際的食譜、食材到每一步做法,紮紮實實走一遍,也分享那些很容易踩到的坑!
目錄
食譜:找到屬於你的那款風味

老實說,第一次想做桂圓蛋糕時,我上網查資料查到眼花繚亂。有的標榜”古早味”,有的強調”溼潤綿密”,還有的搞創新加了一堆其他材料。試做了幾次不同版本後,我發現核心其實不外乎兩大類:
- 傳統酒香濃鬱型: 這種強調桂圓本身的深沈風味和酒香的融合。通常會用到比較大量的米酒或料理酒去浸泡桂圓肉,讓酒香深入蛋糕體。吃起來會有種大人味的成熟感,香氣非常奔放直接。我記得有一次做給長輩吃,他們一吃就說:”啊,這就是小時候的味道!” 但這種配方做不好,有時會覺得酒味太重,搶了桂圓的風采,或者蛋糕體偏幹。
- 現代濕潤綿密型: 這種更注重蛋糕體的口感,追求入口即化、溼潤不幹噎的感覺。通常會增加液體(像是鮮奶、優格)或油脂(如植物油、奶油)的比例,甚至加入少許蜂蜜或楓糖漿增加保溼度和風味層次。我第一次成功做出溼潤度很棒的版本時,真的感動到想哭(之前失敗太多次了…)。它的桂圓風味可能不如傳統型那麼濃烈直接,但整體平衡感很好,接受度更高,尤其受小朋友和不喜歡太重酒味的人歡迎。
我自己嘛… 其實是牆頭草!看心情,也看要做給誰吃。想回味古早情懷或配杯熱茶慢慢享用,就做傳統型;想確保大家都能輕鬆入口,尤其聚會分享時,現代溼潤型更保險。 所以,下面我就分享一個我覺得成功率高、風味平衡也不錯的 「改良版濕潤酒香桂圓蛋糕」 基礎食譜,你可以在這個基礎上調整酒量或甜度。這個分量大約可以做 6-8 個標準馬芬杯大小的杯子蛋糕,或用一個 6 吋圓模。
食材:魔鬼藏在細節裡!

做桂圓蛋糕,食材選得好,真的成功一大半!千萬別小看任何一個材料的挑選,我可是吃過虧的…
- 主角:乾燥桂圓肉 (龍眼乾): 這是靈魂啊!
- 品質是關鍵: 一定要選肉質厚實、顏色呈深琥珀或黑褐色、帶自然光澤的。顏色過淺或發灰的可能品質不佳或過度漂白(嚇!)。聞起來要有濃郁的龍眼香甜味,帶點自然的發酵感,不能有油耗味或怪味。
- 產地與品種: 臺灣本土產的當然最好,香氣足。泰國或越南產的有時甜度高但香氣稍遜。品種上,土窯烘焙的通常香氣更復雜、更”古早”。我習慣在信賴的傳統南北貨行或信譽好的網路店家購買,貴一點真的值得。
- 份量: 大約需要 120-150克 (看你多愛桂圓!我通常會放到150克,吃起來才過癮)。記得要 徹底剪碎!大小約像紅豆或再小一點,太大塊在蛋糕裡分佈不均,口感也不好。
- 前置處理 – 酒漬: 這是讓桂圓蛋糕風味昇華的重點!把剪碎的好桂圓肉放入可密封的容器,倒入 足夠淹過桂圓肉 的 米酒頭 (或高梁酒、紹興酒、蘭姆酒也行)。份量大約 50-80ml (看你能接受多少酒香)。密封好,放冰箱冷藏至少 1天,最好 3天以上!讓桂圓肉吸飽酒汁,變得飽滿溼潤,香氣完全釋放出來並與酒融合。用之前記得 瀝乾!但瀝出的酒汁 千萬別丟掉!那是精華,後面拌麵糊時會用到一部分。桂圓蛋糕迷人的酒香基底就靠它了!
- 替代方案: 如果真的一點酒都不能加,就用滾燙的熱水浸泡桂圓肉約30分鐘到1小時,瀝乾後使用(但風味層次會少很多)。
- 配角們 (麵糊基底):
- 低筋麵粉: 130克。做蛋糕體鬆軟的關鍵。記得要 過篩過篩過篩!(講三次,因為太重要) 這樣拌入時才不易結塊,蛋糕組織更細膩。
- 無鋁泡打粉: 1茶匙 (約5克)。提供膨脹力。選信譽好的牌子,無鋁更健康。
- 小蘇打粉: 1/4茶匙 (約1克多一點)。幫助上色和增加一點蓬鬆度,尤其搭配紅糖時效果更好。不能多放,會有怪味。
- 雞蛋: 室溫 的 2顆 (大顆,約55-60克/顆)。室溫蛋比較好打發,乳化效果佳。我試過用冷藏蛋直接打,效果真的差一點。
- 紅糖 / 二砂: 80-100克。這是傳統桂圓蛋糕風味的另一大功臣!紅糖特殊的焦糖香氣與桂圓超級搭。我喜歡用顏色較深的二砂,風味更濃郁。顆粒通常比較大,我會先用調理機稍微打細一點,或者用手捏散,比較好融化。黃砂糖也可以,但風味不同。
- 細砂糖: 30-50克。幫助打發和提供甜度。如果你怕太甜,或者不喜歡紅糖味太重,可以稍微減少紅糖比例,增加一點細砂糖。
- 液態油 (或融化奶油): 80ml。我用 植物油 (葵花油、芥花油) 居多,方便,蛋糕體也更溼潤柔軟,放久了不易變乾硬。用 融化無鹽奶油 則香氣更濃郁,但冷卻後口感可能會稍紮實一點點。各有擁躉!重點:都用室溫的! 冷油遇到蛋糊容易油水分離。
- 牛奶 / 優格 / 桂圓酒汁: 60ml。提供水分和調節濃稠度。我強烈推薦用一部分瀝出來的 桂圓酒汁 代替牛奶或優格!大約用 30ml 桂圓酒汁 + 30ml 鮮奶或原味優格。這樣酒香更能融入蛋糕體,風味更完整!優格能讓蛋糕更溼潤綿密。
- 鹽: 一小撮 (約1/4茶匙)。平衡甜味,帶出所有風味層次。別省略!
- 核桃或胡桃 (可選): 50克。稍微敲碎,烤過更香。提供口感變化和堅果香。在拌入麵糊前加入即可。
桂圓肉等級挑選指南 (個人經驗談)
外觀特徵 | 香氣與手感 | 適合用途 | 踩雷機率 |
---|---|---|---|
特級:深琥珀至黑褐,肉厚飽滿,油亮有光澤 | 濃鬱龍眼甜香+自然發酵香,手感柔軟微黏 | 送禮、追求頂級風味、酒漬首選 | ★ (很低) |
優級:深褐色,肉質厚實,略有光澤 | 明顯龍眼香,微帶發酵感 | 日常烘焙、自用價效比高 | ★★ (低) |
普通:淺褐偏紅或偏灰,肉質稍薄或乾癟 | 香氣淡或有過甜不自然感 | 預算極有限時考慮 (但風味打折) | ★★★ (中等) |
NG級:顏色極不均(可能漂白)、發黴、油耗味重 | 異味刺鼻(漂白水味)、無香或黴味、摸起來過於乾硬或濕黏 | 絕對不要買!有害健康! | ★★★★★ (極高) |
做法:耐心與細心的烘焙旅程

終於到動手做的時刻了!做桂圓蛋糕不像戚風那麼講究打發,但每個步驟的細節掌握,絕對影響成品成敗。我曾經因為趕時間省略步驟,結果烤出來像發糕…(淚)。準備好了嗎?我們一步步來:
- 前置作業:
- 桂圓肉 按照前面說的,剪碎、酒漬、瀝乾備用(瀝出的酒汁留著!)。核桃稍微敲碎,用150度C烤5-8分鐘,放涼備用。(烤過真的香很多!)
- 所有 濕性材料 (蛋、油、牛奶/優格/酒汁) 都放到 室溫!這很重要,混合時才不容易油水分離。
- 所有 乾性材料 (低粉、泡打粉、小蘇打粉) 一起過篩 至少一次,最好兩次,確保混合均勻無結塊。
- 紅糖 如果顆粒太大,先用手捏散或用調理機稍微打細。
- 烤模準備: 如果是馬芬模, 務必塗油灑粉或使用紙杯!桂圓蛋糕含糖量高,超容易黏模!我吃過沒塗油整個黏在模子上挖不下來的虧… 模具內部每個角落都要塗到。6吋圓模也是一樣,底部最好鋪烘焙紙。烤箱預熱 170度C (340度F)。
- 製作麵糊:
- 打發蛋糖: 把 室溫雞蛋 和 紅糖、細砂糖、鹽 一起放入攪拌盆。用 手提電動打蛋器 以 中高速 打發。打到什麼程度?要打到 顏色變淺、質地變濃稠、體積明顯膨脹,提起打蛋頭,滴落的蛋糊可以在表面留下痕跡,幾秒後才消失(類似畫”8″字不馬上消失的狀態)。這個過程大約需要 5-8分鐘。這一步提供了蛋糕主要的蓬鬆結構,別偷懶!偷懶成品就不夠鬆軟。
- 加入液態油: 將 室溫的液態油 (或融化奶油) 緩緩地、分 2-3次 加入打發的蛋糊中。每次加入都要用 最低速 攪拌, 剛剛均勻就好!不要過度攪拌,避免消泡。這時候很容易油水分離,如果看到有點油亮亮的液體分離也沒關係,繼續下一步。 (加入油後)
- 加入牛奶/酒汁混合物: 把 牛奶/優格 和 預留的桂圓酒汁 (總共60ml) 混合好。同樣分 2-3次,用 最低速 加入麵糊中,攪拌均勻即可。加入液體後麵糊會變稀是正常的。
- 拌入乾粉: 這是最關鍵也最容易失敗的一步!將 過篩好的乾粉類 (低粉+泡打粉+小蘇打粉), 分兩次 加入濕性材料中。用 橡皮刮刀,以 切拌 + 由下往上翻拌 的方式混合!絕對不要畫圈攪拌!畫圈會讓麵粉出筋,蛋糕就會變硬、不鬆軟。拌到 還有一點點乾粉殘留時,就要進行下一步了!(切勿拌到完全均勻無粉粒才停)
- 加入靈魂 – 桂圓與堅果: 將 瀝乾的桂圓肉碎 和 烤過的碎堅果 (如果用) 倒入麵糊中。繼續用 切拌 + 翻拌 的方式, 輕輕地、快速地 拌勻即可。拌到所有材料大致分佈均勻就立刻停止!過度攪拌絕對是口感變硬的元兇之一!你看,麵糊看起來有點粗粗的沒關係,這就是 桂圓蛋糕 的特色,過度攪拌反而糟。
- 入模與烘烤:
- 將麵糊 小心地 舀入準備好的模具中。如果是馬芬模, 裝7-8分滿 就好,它烤的時候還會長高。用湯匙或冰淇淋勺都可以。表面稍微抹平一下。
- 即刻送入預熱好的烤箱中層! 放久了會消泡。
- 烤溫設定 170度C (340度F)。烤的時間要看模具大小:
- 標準馬芬杯:約 18-25分鐘。
- 6吋圓模:約 35-45分鐘。
重點來了! 絕對不要只定時然後就不管了! 烤箱溫度差異極大!大約在 設定時間結束前10分鐘,就要開始密切觀察並進行 竹籤測試:用竹籤或細筷子插入蛋糕 中心最厚處,拔出來看看:
- 竹籤乾淨無沾黏: 表示熟了,可以出爐。
- 竹籤上有濕麵糊: 還沒熟,繼續烤, 每2-3分鐘 再測一次。
- 竹籤上有少許濕潤的蛋糕屑 (非麵糊): 這是完美的狀態!蛋糕內部還有餘溫可以繼續熟成,出爐後會是最濕潤的狀態。如果等到竹籤完全乾淨才出爐,有時蛋糕體反而會偏乾一點點。(這是我的血淚經驗談…)
- 出爐與冷卻:
- 烤好確認熟透後, 立刻將蛋糕移出烤箱!放在 網架 上散熱。
- 如果是圓模,讓蛋糕在模子裡 靜置5-10分鐘 後再脫模。剛出爐太軟,馬上脫模容易碎裂或塌陷。之後再移到網架上完全冷卻。
- 如果是馬芬杯,出爐後 3-5分鐘 (摸著模具不燙手但溫溫的) 就可以小心地將蛋糕從模具中取出,放到網架上冷卻。放太久容易因為水氣回滲讓底部變濕。
- 切記!一定要 等蛋糕完全涼透 再密封儲存或享用!熱的 桂圓蛋糕 香氣雖迷人,但組織還沒穩定,切開容易散掉,風味也不均衡。耐心點,等它涼透,你會發現酒香、桂圓香和蛋糕的結合變得更完美。
食材替代與問題自救表

遇到的問題 / 想替換 | 可能原因 / 替代方案 | 建議解決方法 / 注意事項 |
---|---|---|
蛋糕體太乾硬 |
|
|
蛋糕塌陷或長不高 |
|
|
組織粗糙有大孔洞 |
|
|
表面爆裂太開 |
|
|
想吃但沒有米酒/討厭酒味 | 想完全避酒 |
|
不想用紅糖 / 沒有紅糖 | 想替換糖種 |
|
我的失敗經驗排行榜 (血淚教訓!)
- 懶得等食材回溫: 冰雞蛋、冰油直接上!結果就是油水分離,蛋糕烤出來又油又紮實,組織粗糙。結論:耐心等回溫!
- 貪快,蛋糖隨便打兩下: 想說反正有泡打粉… 結果蛋糕扁扁的,不夠蓬鬆。結論:打發是基礎功,不能偷吃步。
- 覺得麵糊不均,拼命攪拌: 看到一點粉粒就很緊張,一直拌拌拌… 結果就是出筋,蛋糕變紮實版發糕。結論:乾粉拌合要快、輕、切拌!見好就收。
- 怕不熟,烤到竹籤超乾淨: 結果蛋糕邊緣都幹了,中心雖然熟但整體偏幹噎。結論:竹籤帶點屑屑才是最完美狀態! 餘溫會讓它熟透。
- 酒漬桂圓瀝不乾就加: 結果麵糊太溼,烤出來塌陷,桂圓都沉底。結論:務必瀝乾!
- 模具忘了抹油…: 這個最慘!出爐後挖半天,蛋糕支離破碎。結論:塗油灑粉不能省!
桂圓蛋糕 Q&A:你問我答!
Q:桂圓蛋糕一定要加酒嗎?不加酒味道差很多嗎?
A: 老實說, 差非常多! 傳統 桂圓蛋糕 的精髓就在於桂圓和酒香經過浸泡後融合出的那種深沉、成熟的風味層次。米酒頭蒸發的酒氣也讓蛋糕帶著特殊香氣。如果不加酒,直接用熱水泡桂圓,味道會比較單調,就是單純的桂圓甜味加蛋糕體。比較適合完全不能碰酒或給小朋友吃的情況。但如果你能接受一點酒(烘烤後大部分酒精會揮發),強烈建議加酒漬!風味提升不只一個檔次。
Q:做好的桂圓蛋糕可以放多久?怎麼儲存最好吃?
A: 完全涼透後,放入 密封盒或密封袋 中常溫儲存即可。因為有酒和糖,其實室溫放 2-3天 都沒問題(臺灣天氣若不潮濕悶熱的話)。我自己覺得隔天回油後,桂圓和酒香更融合,更好吃!如果想要放更久一點(例如3-5天),可以放冷藏。但冷藏後蛋糕體會變比較紮實,建議要吃之前放室溫回溫一下,或噴點水微波10-15秒(小心別過頭變乾硬),讓它恢復鬆軟口感。 千萬不要一出爐就密封! 熱氣悶著會讓蛋糕變濕軟爛掉。
Q:我做的桂圓蛋糕總是感覺不夠濕潤,是哪個步驟出問題?有沒有什麼秘訣?
A: 蛋糕體乾噎是 桂圓蛋糕 最容易遇到的問題之一。問題可能出在:
- 食材比例: 油量或液體量(牛奶/優格/酒汁)不足。可以嘗試稍微增加油量(多10ml)或液體量(多10-15ml)。
- 桂圓本身: 桂圓肉品質不好太乾癟,或者你加的份量太少(桂圓肉本身也是濕潤來源),試著增加到150克。
- 拌合過度: 重點!拌麵粉和桂圓時過度攪拌導致出筋,絕對會變硬。手法要輕柔快速。
- 烤過頭: 出爐時機不對。一定要用竹籤測試,寧可帶點屑屑出爐,別烤到竹籤完全乾淨乾爽。
- 冷卻儲存不當: 熱的時候就密封,水氣悶在裡面反而讓蛋糕口感變差。一定要完全涼透才密封!儲存時密封好避免水分流失。
- 秘訣分享: 我發現加入 原味優格 代替一部分牛奶,保濕效果非常好!或者使用 黃砂糖混合紅糖,黃砂糖保濕性也不錯。另外,前面強調的 桂圓酒汁加入麵糊 也是提升濕潤度和風味的關鍵一步!
呼,寫完這篇,感覺自己又複習了一遍做桂圓蛋糕的所有重點,肚子也餓了!真心希望這些經驗談,能幫助大家在家也能烤出香氣誘人、口感溼潤鬆軟、充滿古早味的完美桂圓蛋糕。記住,選好桂圓、耐心酒漬、食材回溫、輕柔拌合、掌握火候,成功就在眼前!快去試試看吧!記得告訴我成果如何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