茯苓糕做法


我可是個實打實的吃貨,尤其愛鑽研那些傳統美味的點心。茯苓糕嘛,那股淡淡的藥草香加上綿密紮實的口感,真的讓人念念不忘。市面上買的總覺得少點意思,要不就是太甜,要不就是茯苓的香氣不夠純正。所以我下定決心,非得自己在家摸透這「茯苓糕做法」不可!老實說,失敗了不只一次兩次,黏鍋、開裂、口感不對…該踩的坑我差不多都踩過了。這次就把我反覆試驗、請教老師傅後學到的心得,用最實在的方式分享給你,保證一看就懂,一學就會!放心,咱不整那些虛的,就聊怎麼做出真正好吃的茯苓糕。


茯苓糕的靈魂:一份講究的食譜

說到「茯苓糕做法」,第一個關鍵就是「方子」。別小看這一張紙,它決定了你最後吃到的是驚喜還是驚嚇。我試過不少版本,從老菜譜到網路分享,發現核心大同小異,但細節差異就能讓成品天差地遠。一個好的食譜,不僅要比例精準,更要理解每種材料的「角色」。

我發現茯苓糕做法大致分兩派:

  • 傳統派: 強調茯苓粉的獨特風味和紮實口感,通常只用米粉、茯苓粉、糖和水,講究的是純粹和古早味。吃起來是那種樸實的滿足感,茯苓香很突出。我個人很愛這種純粹,但第一次做時,沒掌握好粉漿濃稠度,蒸出來像磚頭…硬到可以防身(笑)。
  • 改良派: 為了追求更細膩綿密或Q彈的口感,會加入少量粘米粉、玉米粉甚至在來米粉調整質地。有的還會加點植物油讓糕體更潤澤、不易乾硬。這個版本對新手比較友善,容錯率高一點。

哪種「茯苓糕做法」更適合你?看看這張比較表就清楚啦:

特色比較 傳統派茯苓糕做法 改良派茯苓糕做法
核心用料 糯米粉、純茯苓粉、糖、水 糯米粉、茯苓粉、粘米粉/玉米粉、糖、水(可能加少許油)
口感特色 紮實、微帶顆粒感、茯苓香濃郁 更細膩綿密或帶點Q彈、溼潤度較高
操作難度 ★★★☆ (考驗粉漿濃稠度掌控) ★★☆☆ (容錯率稍高)
風味重點 突出茯苓本味,古早質樸 口感優先,平衡性佳
個人心得 真愛粉首選!香濃但易偏乾硬 新手友好款,口感大眾接受度高
推薦指數 ★★★★ (追求原味者) ★★★★★ (家庭製作推薦)

我自己現在比較常做的是改良派,主要是家裡老人小孩都喜歡更軟綿一點的口感。但有時嘴饞那股純粹的藥草香,還是會做傳統的來過癮。所以選哪個「茯苓糕做法」,看你更看重風味還是口感啦!


好糕出自好料:嚴選食材的秘密

食譜定了,接下來就是找材料。這可是「茯苓糕做法」成功的關鍵第二步!食材不對,再好的手藝也白搭。讓我來聊聊每樣東西的門道:

  1. 茯苓粉:這是絕對的主角! 它的品質直接決定了你的茯苓糕香不香、正不正宗。千萬別買那種顏色死白、毫無味道的,那可能是摻了大量澱粉的劣質品。好的茯苓粉應該是帶點淡淡的米黃色或淺棕色,聞起來有股自然的、清新的泥土和藥草混合的香氣(不是刺鼻怪味哦)。
    • 哪裡買? 我通常去信譽好的中藥行買,請老闆現場磨粉,或者買他們自己磨好的。一定要問清楚是不是白茯苓磨的粉(茯苓分赤白,白茯苓才適合做糕點)。有些超市或烘焙材料行也有賣,但切記要仔細看成分標示,一定要是「100%茯苓粉」。網購選擇更多,但風險也大,最好選有實體店或口碑極佳的賣家。我之前圖便宜網購過一次,那粉聞起來就像受潮的麵粉,做出來完全沒茯苓味,氣死!
  2. 糯米粉: 決定了糕體的「糯性」和支撐力。要選品質好的水磨糯米粉,粉質更細膩,做出來的糕口感更滑順。別用普通的粘米粉(在來米粉)替代哦,口感會完全不同。品牌方面,臺灣本地幾個老牌子都不錯。
  3. 粘米粉/玉米粉(改良派用): 如果採用改良派「茯苓糕做法」,通常會加點粘米粉(在來米粉)或玉米粉。粘米粉能讓口感更清爽、不黏膩,玉米粉則增加一點Q度和光澤感。比例不能多,通常佔粉類總量的10-20%就夠,加太多會削弱茯苓香和糯米特有的黏糯感。
  4. 糖: 甜味的來源。細砂糖或二砂最常用,容易溶解。喜歡風味更豐富的,可以用一部分黑糖,會帶點焦香和顏色(但就不是傳統的純白色了)。糖量可以按自己喜好調整,但不建議減太多,因為糖不僅提供甜味,也幫助糕體保溼和組織穩定。太淡的茯苓糕吃起來…嗯,會有點像在吃藥膳饅頭(經驗之談)。
  5. 水: 就是乾淨的飲用水。粉漿的濃稠度全靠水量控制,很重要!
  6. 植物油(選擇性新增): 在改良派「茯苓糕做法」中,有時會加一點點(約粉量的5-8%)無味的植物油,如沙拉油、葵花籽油。作用主要是讓糕體更潤澤、不易乾硬、也更好脫模。不加也可以,但冷藏後口感可能稍微幹一點。千萬別用花生油、橄欖油這些味道重的!切記!

關於食材選購,我總結了幾點血淚教訓:

  • 茯苓粉是命脈,寧可貴一點也要買純的、新鮮的。 (聞!聞味道!)
  • 糯米粉別貪便宜,水磨的細膩度差很多。
  • 糖量別手軟,除非你真的很怕甜。 茯苓的微苦需要甜味來平衡。
  • 想加植物油?那就選無味的! 別讓油味搶了主角風頭。
  • 水要慢慢加! 粉漿狀態是成敗關鍵(下面做法會細說)。


手把手不藏私:詳解茯苓糕做法步驟

好啦,食譜選好了(我用改良派舉例),材料備齊了,重頭戲來了——實際操作!別緊張,跟著步驟慢慢來,注意我強調的關鍵點,保證你能成功解鎖這道經典美味。這就是最核心的「茯苓糕做法」啦!

準備工具:

  • 大碗(拌粉漿用)
  • 篩網(一定要篩粉!)
  • 打蛋器或筷子(攪拌用)
  • 耐熱容器(蒸糕用,玻璃、陶瓷、不鏽鋼皆可,內壁抹薄薄一層油防粘)
  • 蒸鍋(足夠大,能放下容器)
  • 鍋蓋(最好有弧度,避免滴水)
  • 蒸架
  • 量杯、秤(廚房秤最準)
Step 1: 混合乾粉 – 均勻是基礎
  • 糯米粉(200g)、茯苓粉(60g)、粘米粉或玉米粉(40g)、糖(120g – 150g 依喜好) 統統倒入大碗裡。糖的比例我寫個範圍,看你愛不愛甜,我通常放130g覺得剛好。
  • 劃重點: 拿起篩網!把所有的粉類和糖一起過篩!這一步千萬不能偷懶! 篩粉能去除小顆粒,讓粉類混合更均勻,後續拌粉漿時才不容易結塊,蒸出來的糕體會細膩很多。我就試過偷懶沒篩,結果蒸出來裡面有小粉團,口感大打折扣,後悔莫及。
Step 2: 調製粉漿 – 濃稠度定成敗
  • 量好 清水(約 350ml – 380ml)。注意!水量不是絕對,因為不同品牌的粉吸水性不同,環境溼度也有影響。
  • 最最關鍵的步驟來了! 將水 緩緩地、分多次 倒入篩好的乾粉中。一邊倒,一邊用打蛋器或筷子 快速、不間斷地攪拌
  • 目標是調成 順滑無顆粒、濃稠適中的粉漿。怎麼判斷濃稠度?提起打蛋器,粉漿滴落時像 濃稠的蜂蜜煉乳 那樣,痕跡會慢慢消失,但不會稀得像水或牛奶。太稀:蒸出來軟塌不成型,口感水水的。太稠:蒸出來會硬邦邦,口感乾澀。
  • 重要技巧: 水不要一次全倒下去!先倒個300ml左右,攪勻後觀察狀態。如果還很稠,像厚實的麵糊,就再少量多次加水調整。如果一不小心加多了太稀,補救方法是 少量多次地加一點糯米粉(記得也要過篩進去),再攪勻。這一步需要點耐心,也是「茯苓糕做法」裡最容易出錯的地方。
Step 3: (可選)加入植物油
  • 如果你想加入植物油(約15-20ml),就在粉漿調好後加入。再次攪拌均勻,讓油完全融入粉漿中。
Step 4: 入模 – 抹油防粘是重點
  • 選用一個耐熱的、適合蒸的容器(深盤或飯盒都行)。務必在容器內壁均勻地塗抹上一層薄薄的植物油(用廚房紙巾沾油抹最好)。這是為了蒸好後順利脫模,否則糕體很容易黏在容器上,脫出來破相就可惜了。我吃過虧,沒抹油,結果脫模弄得坑坑疤疤。
  • 將調好的粉漿再次稍微攪拌一下(避免沉澱),然後 慢慢地 倒入抹好油的容器中。輕震幾下容器,震出大氣泡,讓表面平整些。
Step 5: 蒸制 – 火候時間要精準
  • 在蒸鍋裡放入足夠的水(水面離蒸架要有一定距離,避免沸騰時碰到容器底部)。
  • 開大火 把水燒開,看到冒出大量蒸汽。這時才把裝有粉漿的容器 小心地 放到蒸架上。
  • 蓋上鍋蓋! 最好用有弧度的鍋蓋,或者在鍋蓋下面鋪一塊乾淨紗布,目的是 防止鍋蓋上的水滴直接滴到糕體表面,造成坑洞或表面溼潤不美觀。這點超重要!
  • 轉中大火(保持水持續沸騰冒氣的狀態),蒸 40 – 50 分鐘。 時間取決於你的容器大小深淺。容器深、糕體厚,時間就要長。
  • 如何判斷熟了沒? 最靠譜的方法:
    • 用竹籤或細長刀子插入糕體中心,拔出時籤子是乾淨的,沒有沾黏粉漿,就表示熟了。
    • 觀察表面:完全凝固,看不到流動的液體,顏色均勻,且會微微膨脹起來一點。
    • 千萬不能心急還沒熟透就開蓋! 否則會塌陷。寧願多蒸5分鐘。
Step 6: 冷卻脫模 – 耐心是美德
  • 蒸好後,關火,但不要馬上開蓋! 讓它在鍋裡燜 5-10 分鐘。這樣可以讓糕體結構更穩定,減少熱脹冷縮造成的塌陷。
  • 燜好後,小心取出容器(很燙!用隔熱手套)。放在網架上讓它 徹底冷卻至室溫。一定要完全冷卻!熱的時候糕體很軟,強行脫模會毀掉。我是吃過晚飯開始蒸,蒸好就放著讓它自己涼到隔天早上再處理(放涼後可以蓋保鮮膜冷藏)。心急吃不了熱豆腐,更吃不了漂亮的茯苓糕!
  • 完全冷卻後,用小刀或抹刀沿著容器內壁輕輕劃一圈,幫助脫模。然後把容器倒扣在一個平盤上,輕拍幾下,茯苓糕應該就很完整地脫出來了。如果抹油夠均勻,這一步會很順利。看到完美的成品脫出來,成就感爆棚啊!
Step 7: 切塊享用 – 冷藏更對味
  • 用乾淨、鋒利的刀沾點冷開水(防粘),把茯苓糕切成你喜歡的大小。通常是方形或菱形。
  • 冷藏過後再吃,風味更佳! 冰過的茯苓糕口感更紮實Q韌,茯苓的清香也更明顯。我個人認為這才是「茯苓糕做法」的完美句點。當然,微溫的時候吃也有一番風味,比較軟糯。

茯苓糕做法常見問題排排坐

即使步驟清楚,實際操作還是會遇到小狀況。我把常見的問題和解決方法整理了一下,這可是我踩坑後的寶貴經驗!

你可能遇到的問題 最可能的原因 如何解決或避免
蒸出來內部溼黏、沒熟透 粉漿太稀、蒸的時間不夠、火力太小 確保粉漿濃稠度正確;延長蒸制時間(務必插籤確認);保持水持續沸騰
糕體過於乾硬 粉漿太稠、水量不足、蒸過頭(可能性較低) 下次增加水量;蒸好後燜的時間足夠就關火;冷藏後若略幹屬正常,可稍微蒸軟
表面坑坑洞洞不光滑 鍋蓋滴水滴到糕體表面 鍋蓋包紗布;用有弧度鍋蓋;蒸制過程儘量不要開蓋
脫模困難、糕體破損 容器內壁抹油不足或沒抹、未完全冷卻就脫模 務必均勻塗抹薄油;耐心等待糕體完全降至室溫
口感粗糙有顆粒 乾粉類沒有過篩、粉漿攪拌不足有顆粒 粉類務必過篩!加水後要充分攪拌至順滑無顆粒
完全吃不到茯苓香味 茯苓粉品質不佳(摻粉或劣質)、比例太低 務必選購純正、新鮮的茯苓粉;可稍微增加茯苓粉比例(但別超30%)
蒸出來塌陷了 還沒熟透就開蓋、燜的時間不夠、粉漿太稀 務必蒸透(插籤檢查);關火後燜夠時間;調整粉漿濃稠度


茯苓糕Q &A:

Q1:做茯苓糕一定要加粘米粉或玉米粉嗎?
A1:不一定哦!這就是前面說的「傳統派」和「改良派」的區別啦。傳統的茯苓糕做法只靠糯米粉和茯苓粉,口感會更紮實、茯苓香更純粹。但只用糯米粉,對粉漿濃稠度的掌控要求更高,新手容易做出太硬或太黏的產品。加入少量粘米粉(10-20%)可以讓口感更清爽、組織更細膩,不那麼黏牙;加玉米粉則帶點Q度。我覺得改良版對家庭自制更友好,成功率更高。你可以都試試看,找到自己最喜歡的口感。像我外婆就堅持只吃傳統做法的,說那才是老味道。

Q2:蒸好的茯苓糕放冰箱後變很硬,怎麼辦?
A2:冷藏後變硬是正常的,尤其是傳統做法的茯苓糕,因為糯米粉的特性就是這樣(想想冰過的年糕)。別擔心! 解決方法很簡單:

  1. 切片後再蒸: 想吃的時候,把冷藏的茯苓糕切成片,放入電鍋或蒸籠裡,外鍋加一點點水(約1/4杯),蒸個5-10分鐘讓它回軟。這是最推薦的方法,能恢復軟糯口感。蒸的時間別太久,會太軟爛。
  2. 微波爐加熱: 如果趕時間,可以用微波爐。切片的茯苓糕放在盤子上,表面噴一點點水(防止過幹),用中低火加熱15-30秒看看。注意時間千萬別長,否則會變得像橡膠一樣。這個方法比較難掌控,容易熱過頭變韌。
  3. 煎一下: 變化吃法!切厚片,平底鍋放少許油,小火把兩面煎到微微焦黃、內心軟熱,外酥內軟超好吃!有點像煎年糕,但帶茯苓香,別有風味。我有時早餐就這樣解決。

Q3:我想做純白色的茯苓糕,但買到的茯苓粉有點黃/褐,正常嗎?會影響顏色嗎?
A3:非常正常! 純天然的、未漂白的茯苓粉,本來就不是死白色的。它通常是淡淡的米白色、淺卡其色或帶點灰褐色,這是茯苓本身的顏色。聞起來有自然的藥草清香就對了。真正要小心的反而是那些顏色異常雪白的茯苓粉,很可能經過漂白處理,不僅風味差,還可能殘留化學藥劑。

  • 對成品顏色的影響:
    • 如果你用的是純白的糯米粉,配上天然的淺褐色茯苓粉(比例越高顏色越明顯),做出來的茯苓糕不會是純白,而是柔和的米白色或非常淺的褐色。這是健康的、自然的顏色!完全不影響美味。
    • 想顏色更白一點?可以嘗試:
      • 選用顏色更白的優質糯米粉
      • 稍微降低茯苓粉的比例(但別低於總粉量的15%,否則就吃不出茯苓味了)。
      • 確保使用的糖是潔白的細砂糖(二砂或黃砂糖顏色較深)。
    • 絕對不要為了追求純白而購買可疑的漂白茯苓粉!健康和安全最重要。天然的顏色才是最安心的。我做的茯苓糕就是淺淺的米色,客人吃了都說感覺很天然,味道很正。想了解更多專業茯苓糕做法的選材技巧,可以參考這份詳細指南

Leave a comment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