粉粿做法


作為一個在廚房裡打滾多年、尤其鍾愛古早味甜點的吃貨,我對「粉粿」那QQ彈彈、冰涼消暑的魅力真的毫無抵抗力!市面上賣的固然方便,但自己做,那份成就感和能隨心所欲調整口感的樂趣,真的不一樣。今天就來跟大家掏心掏肺分享我一路摸索、甚至還有幾次慘痛失敗教訓(笑)才整理出來的實戰心得,兩種超實用的粉粿做法,包你看完就能上手!

第一次挑戰古早味粉粿就出包…

記得初次嘗試做傳統粉粿,信心滿滿照著網上某個食譜做。心想不就粉漿蒸熟嘛?哪知道蒸出來…我的天,那根本不是粉粿,是塊硬梆梆、半透明的…呃,不明物體?筷子戳都戳不動!黏在碗底摳半天,心都涼了半截。後來才知道,粉水比例差一點點、火力控制沒抓好,結果就差超多。那股不服輸的勁頭上來了,非得搞清楚「粉粿做法」的秘訣不可!

終於成功!經典古早味地瓜粉粿做法


這個版本是我最愛的,口感特別紮實Q彈,帶著淡淡的米香,淋上黑糖漿,就是記憶裡最對味的夏天!

食譜名稱:古早紮實Q彈版粉粿

食材:

  • 地瓜粉 150公克 (這是關鍵!做出來才會Q)
  • 樹薯粉(或日本太白粉) 50公克 (增加透明度,讓顏色更漂亮)
  • 冷水 200毫升 (用來調粉漿的)
  • 滾水 350毫升 (一定要滾燙!這是糊化的關鍵)
  • 細砂糖 60公克 (甜度可調整,但建議最少加一點幫助質地穩定)
  • 黃梔子 3-4顆 (天然黃色來源,傳統味道,可省略或用食用黃色色素幾滴代替)

做法:

  1. 備粉漿: 把地瓜粉、樹薯粉和細砂糖先在大碗裡混合均勻。倒入200ml的冷水,用打蛋器或筷子攪拌到完全沒有粉粒,成為「粉水」。放著備用。
  2. 煮梔子水/染色: 小鍋裡放350ml水和黃梔子,煮到水滾並呈現金黃色(大約5分鐘),濾掉梔子,得到滾燙的梔子水(或直接用滾水+色素)。重要!水一定要保持滾燙狀態!
  3. 衝糊化: 這步驟是粉粿做法成敗的關鍵!一手將滾燙的梔子水(或滾水)以「細水長流」的方式緩緩倒入步驟1的粉水碗中,另一手必須同時用打蛋器「快速、不停地攪拌」!你會看到粉漿瞬間變稠、變成半透明糊狀。一定要攪拌均勻,直到沒有塊狀。(這裡如果水不夠燙或倒太快沒攪勻,就容易出現失敗的粉塊!)
  4. 入模蒸熟: 把攪拌好的稠粉糊倒入耐熱的模具(玻璃保鮮盒或專門的粿模都行)。表面稍微抹平。放入已經冒出大量蒸氣的蒸鍋中。
  5. 蒸制: 保持中大火,蒸約 20-25分鐘。時間快到時,開啟蓋子檢查,粉粿會呈現完全透明的狀態,中心沒有白白的生粉感就熟了。(蒸的時間看厚度,自己調整)
  6. 冷卻定型: 蒸好後取出,放在室溫下讓它完全冷卻!絕對不能心急放冰箱,會出水變糊! 冷透後,粉粿會變得更紮實。這時再放入冰箱冷藏至少1-2小時冰透口感更好。
  7. 切塊享用: 用沾了冷開水的刀或粿刀將冰涼的粉粿切成小方塊或條狀。淋上黑糖蜜、糖水,或搭配綠豆湯、剉冰都超讚!

這款做出來真的很有古早攤位的感覺,口感很實,咬下去是滿滿的Q勁!但老實說,步驟3那個衝滾水的手法真的要練一下,我一開始失敗就是敗在這關卡。多試兩次抓到感覺就穩了。這是我個人認為最道地的粉粿做法之一。

發現偷吃步!超簡易快速粉粿做法 (免衝滾水)

後來我發現了一個超適合新手或趕時間的「粉粿做法」,不用戰戰兢兢衝滾水,失敗率低很多!口感比較水嫩軟Q,像很多冰店賣的那種。

食譜名稱:新手零失敗嫩Q版粉粿

食材:

  • 日本太白粉(或樹薯粉) 100公克
  • 地瓜粉 30公克 (加一點點增加點Q度,可全用太白粉,但口感會偏軟)
  • 冷水 200毫升
  • 滾水 200毫升
  • 細砂糖 60公克 (同樣可增減)
  • 食用黃色色素 少許 (可選,或省略做白色粉粿)

做法:

  1. 混合乾粉與糖: 將太白粉、地瓜粉、細砂糖在耐熱的大碗(最好可以直接蒸的那種)裡混合均勻。
  2. 加入冷水攪勻: 倒入200ml冷水,攪拌至完全無粉粒。
  3. 加入滾水攪勻: 直接將200ml滾燙的熱水倒入碗中,加入色素(如果要用),然後快速攪拌均勻。這時粉漿會變得很稠、半透明。因為水量較少且粉比例不同,直接倒滾水攪拌也比較不容易失敗結塊。
  4. 直接開蒸: 把整個碗放入已經冒出大量蒸氣的蒸鍋中。直接中大火蒸 15-20分鐘,直到粉漿變成完全透明,中心沒有白點即可。
  5. 冷卻冷藏: 一樣取出放至完全涼透(摸碗底不熱),再放入冰箱冷藏冰透。
  6. 切塊: 冰透後取出,用沾水刀切塊享用。

這個方法真的簡單到不行!口感是比較水嫩、軟滑的Q,很適合配著豆花或濃郁的甜湯一起吃。我覺得它超級適合當作入門的粉粿做法,成功率高,建立信心(笑)。

兩種粉粿做法終極比一比!選哪種好?

做了這麼多次,這兩種粉粿做法各有擁護者(我家就是),幫大家整理個懶人包,一看就知道哪種適合你:

特色專案 古早紮實Q彈版 新手零失敗嫩Q版
主要澱粉 地瓜粉為主 日本太白粉為主
口感 超Q彈、偏紮實、嚼勁十足 水嫩、軟Q、滑順
關鍵步驟難度 ★★★★☆ (衝滾水需技巧) ★☆☆☆☆ (攪拌即可)
失敗率 較高 (易結塊或變硬) 極低
適合搭配 單吃淋糖漿、剉冰主角 豆花、甜湯配料
個人偏愛度 ❤️❤️❤️❤️ (愛嚼勁!) ❤️❤️❤️ (方便快速)

我自己是這樣選啦:想挑戰正宗古早味、享受那種咬勁,不怕挫折(初期可能會有),就選古早做法。如果今天就是想快速吃到、或第一次嘗試怕失敗,或喜歡比較軟一點的口感,新手版絕對是你的好朋友!兩種都是很棒的粉粿做法,看你心情和需求。

粉粿秘訣大公開!這些小細節你注意了嗎?

做久了,真的發現魔鬼藏在細節裡!分享幾個讓粉粿更完美的關鍵點,這些網上食譜不一定會寫那麼細:

1. 粉的選擇是靈魂!

  • 地瓜粉: 選品質好的純地瓜粉(有些會混其他粉),做出來才夠Q、香氣足。不同品牌吸水性略有差異,第一次做建議嚴格按食譜比例,成功後再微調。
  • 樹薯粉/日本太白粉: 基本上是同一類東西(木薯澱粉),透明度極佳。品質影響成品的光澤度。臺灣有些地方買到的樹薯粉顆粒較粗,建議過篩再用。
  • 千萬不要用「太白粉」代替! 臺灣超市常見的「太白粉」通常是馬鈴薯澱粉,特性完全不一樣,做出來會糊糊爛爛的,保證失敗!(血淚教訓)
  • 想玩顏色變化?天然色素是好幫手:
    • 梔子 – 黃 (傳統味)
    • 黑糖 – 淺咖啡 (有風味)
    • 蝶豆花水 – 藍 (超美!)
    • 火龍果汁 – 粉紅/紫
    • 抹茶粉 – 綠 (用量要夠才顯色)

    注意: 加有色液體(如果汁)代替部分水,可能會稍微影響質地,水量要微調(通常略減一點點)。用濃縮色素最穩定。

2. 蒸和冷卻,急不得!

  • 蒸氣要足: 鍋蓋要密合,蒸鍋水要放夠,讓蒸氣一直很旺。蒸到中心完全透明才算熟透,否則切開會白心,口感粉粉的。
  • 絕對要室溫冷透: 這是很多新手會忽略的致命點!蒸好馬上冰冰箱,熱氣遇冷會凝結水氣在粉粿表面甚至內部,導致出水、口感變糊爛。一定要放涼到完全不熱(摸碗底),至少1-2小時,再進冰箱冷藏冰透(最好冰過夜)。
  • 冷藏後再切: 冰透的粉粿質地最穩定,切起來漂亮不易黏。

3. 切塊不沾黏有撇步!

  • 刀一定要沾冷開水!切一刀沾一次水最保險。沾油也可以,但我覺得水比較清爽。
  • 選鋒利的刀,乾淨俐落下刀,不要來回鋸。
  • 切好後稍微撥散,或泡在冷開水/冰糖水裡防止黏在一起。

儲存小教室:粉粿可以放多久?

自己做沒防腐劑,當然越快吃完越好!但實測過:

  • 冷藏: 放在密封盒裡,加一點點冷開水(蓋過表面一點點即可),每天換水,可以儲存3天左右。口感在第2、3天可能會稍微變硬一點點,但還是好吃。
  • 冷凍: 分裝切塊好的粉粿(稍微擦乾表面水分),平鋪冷凍。可放1個月。要吃時不需解凍,直接丟進滾水燙個10-15秒撈起,立刻恢復Q彈!這個方法超方便,隨時有得吃。這也是我覺得超實用的粉粿做法延伸應用!

Q&A 時間!你可能想問的粉粿問題

Q:為什麼我的粉粿蒸完放涼變好硬?咬不動那種?

A:這通常發生在古早味版本。原因可能有幾個:(1)地瓜粉比例過高。(2)步驟3衝滾水時溫度不夠高或攪拌不均勻,沒有完全糊化。(3)蒸的時間不夠長,中心沒熟透。(4)水量比例跑掉(水太少)。下次試著增加一點點水量(例如多10-20ml滾水),確保水滾燙、攪拌徹底,蒸的時間拉長一點點檢查。

Q:可以用其他粉類取代地瓜粉或太白粉嗎?例如玉米粉?

A:不建議喔!粉粿獨特的Q彈口感主要來自「地瓜粉」和「樹薯粉/太白粉」這兩種澱粉的特性。玉米粉(玉米澱粉)黏性不足,質地偏脆,做出來會是完全不同的東西,無法形成粉粿該有的凝膠狀態。別輕易嘗試,會失望。

Q:粉粿除了加糖水,還能怎麼吃?有鹹的吃法嗎?

A:當然有!甜湯、剉冰是經典。但它其實很百搭:

  • 鹹食: 切小塊加入羹湯(像肉羹、魷魚羹)裡,增加口感很特別!也可以當成類似「米苔目」的角色,煮鹹湯(例如用大骨湯底加點蔬菜、肉片)。
  • 創意甜點: 拌入優格加水果、放在乳酪上、加入珍珠奶茶或愛玉冰裡豐富口感。
  • 沾裹: 切小塊裹上黃豆粉或花生粉,另類風味。

Leave a comment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