麵茶

記得小時候,阿嬤總在寒流來的早晨,從那隻斑駁的鐵罐裡舀出幾匙黃褐色的粉末。滾水沖下去的瞬間,那股獨特的、帶著堅果焦香的濃鬱氣息瞬間瀰漫整個灶腳,混合著白砂糖的甜味,是我童年最溫暖的記憶開關。那碗糊糊的、綿密又帶點顆粒感的麵茶,不只是驅寒的熱飲,更是刻在骨子裡的家鄉味。

麵茶食譜尋味:從古早到新意

你以為麵茶就是一成不變的老東西?那可就錯了!它的「譜」可精彩了,像一部活的飲食史書。

  • 老祖宗的智慧(基本款): 說穿了,核心就是麵粉、油、糖這鐵三角。用的是中筋麵粉(筋度適中,不易結塊),豬油(香氣霸道,古早味的靈魂!),配上白砂糖或二砂(增添風味層次)。這組合,簡單卻威力無窮,是我阿嬤那輩家家戶戶的冬日必備。有些老師傅還會加點芝麻粉或花生粉提香,這就算是進階版了。
  • 現代人的巧思(變化款): 現在養生當道,豬油嚇跑一堆人(雖然我真心覺得它香),改用植物油(葵花油、苦茶油都不錯,但香氣確實淡很多,老實說我試過,總覺得少了點什麼...有點可惜)。糖也換成黑糖、甚至海藻糖(甜度低)。更講究的,會加入燕麥粉、糙米粉(增加膳食纖維)。
  • 意想不到的碰撞(創意款): 這就有趣了!我在永樂市場附近一家小店,吃過加了抹茶粉麵茶冰,竟然意外的搭調,茶香解了甜膩。還有朋友研發過鹹口味,撒點海苔粉、椒鹽,配米香吃,當成下酒點心,很特別!不過嘛,最得我心的,還是冬天熱熱喝、夏天剉冰淋上的傳統甜味。

表:經典 vs. 現代麵茶配方比一比

特色專案 經典古早味配方 現代變化配方 我的真心話小點評
主要油脂 豬油 (香氣濃鬱,口感滑順) 植物油 (如葵花油、玄米油,較清爽) 豬油無可取代!植物油版少了那股勾人的古早脂香,有點寂寞。
糖類選擇 白砂糖 / 二砂 (甜味直接) 黑糖 (風味溫潤,礦物質較多)、海藻糖 (低升糖) 二砂配豬油是經典,黑糖版本適合想變化的日子。
粉體變化 純中筋麵粉 中筋麵粉 + 糙米粉 / 燕麥粉 (增加纖維) 加點糙米粉口感更粗獷,但純粹派可能不愛。
風味加乘 芝麻粉 / 花生粉 (傳統提香) 抹茶粉 (日式風)、可可粉、堅果碎 抹茶麵茶冰超驚豔!鹹口味值得挑戰。
主要訴求 香濃飽足、懷舊滋味 健康取向、創新口感 經典款暖心,創新款有趣,小孩子才做選擇!

挑食材是關鍵:好麵茶的底氣

想做出一碗讓人回味的好麵茶,源頭可不能馬虎。踩過幾次雷後,我特別挑剔這些:

  1. 麵粉是靈魂: 一定要用新鮮的臺灣產中筋麵粉(像「水手牌」或在地小麥粉)。千萬別用低筋(太鬆散)或高筋(容易出筋,炒出來口感怪)。開封太久的麵粉會有「油耗味」,一聞就知道,毀所有!我有次貪便宜用了快過期的,炒出來味道就是不對,整鍋倒掉超心痛。
  2. 油脂定江山:
    • 經典豬油派: 拜託!請自己炸豬板油!雖然費工,但那個香氣、那個純粹,市售瓶裝豬油完全比不了(很多都混了其他油或新增物)。看著潔白的豬油慢慢在金黃的油渣中浮現,是療癒的過程。這是古早味無法被超越的關鍵
    • 植物油選擇: 真要避開豬油,選味道清爽、發煙點高的,像苦茶油(帶點微苦尾韻,很特別)或精緻過的葵花油。橄欖油味道太重,不建議。
  3. 糖的魔法: 白砂糖最百搭。金黃色的二砂(也就是二號砂糖)是我的最愛,它含有少量礦物質和蜜香,能讓麵茶呈現更溫暖的色澤與風味層次。黑糖則適合想走養生路線或變化口味時使用。記得糖也要乾燥,別結塊。
  4. 加分香氣夥伴:
    • 芝麻: 白芝麻或黑芝麻磨成的粉,香氣畫龍點睛。買現磨的最好,香氣最足。預先炒過再磨,香氣更爆炸!千萬別買放太久、聞起來沒味的芝麻粉。
    • 花生: 傳統用脫膜的花生角或花生粉。花生粉容易出油,要盡快用掉。自己磨花生碎,保留一點顆粒感也不錯。但有過敏風險要留意。

手把手實戰:炒出一碗完美的香

說真的,炒麵茶沒想像中簡單,「看」會的跟「做」會的是兩碼子事。我失敗過好幾次,不是炒不香,就是炒焦(苦到想哭),不然就是結塊嚴重。說穿了,重點就是火候、耐心和不停手!

  1. 前置準備:
    • 找個厚底鍋(受熱均勻,不易焦),不鏽鋼或鑄鐵鍋都好。薄鍋...等著洗刷燒焦的鍋底吧,別問我怎麼知道的。
    • 所有材料秤好備齊。豬油如果是固態,先溫熱融化。
    • 準備好耐高溫刮刀或木鏟(金屬容易劃傷鍋具)。別用矽膠的,可能會沾黏麵粉。
  2. 乾炒麵粉 (基本功!):
    • 鍋子洗淨擦絕對乾燥,開小火預熱。倒入所有麵粉(我習慣一次炒半斤麵粉)。
    • 不停翻攪!不停翻攪!不停翻攪! 重要的事說三遍。用刮刀或木鏟把底部的粉翻上來,邊緣的粉撥到中間。這步驟超無聊,但千萬不能停,停下來底部分分鐘給你焦給你看。
    • 目標是把麵粉從白色炒成均勻的淺黃褐色或米黃色(像生杏仁的顏色)。香氣會從生粉味轉變成一種溫暖的、類似烤餅乾的麥香。整個過程至少20分鐘起跳,考驗臂力!炒到中後段,粉溫會升高,手很酸...但要撐住!
  3. 下油拌炒 (香氣爆發點!):
    • 看到麵粉顏色轉變,香氣出來了,把溫熱的豬油(或植物油)緩慢、分次淋入鍋中!一次倒太多容易結大塊。
    • 繼續!瘋狂!攪拌! 讓油脂和麵粉充分擁抱。這時香氣會「轟」地衝上來(特別是豬油),超療癒!攪拌到整體呈現鬆散、有顆粒感的沙沙狀態,看不到明顯的油光或濕黏。這過程其實很快,幾分鐘內要完成。
  4. 加糖調味 (甜蜜關鍵):
    • (白砂或二砂)均勻撒入鍋中。
    • 繼續拌炒! 糖遇熱會融化一點點,幫助粉體黏結,但主要是讓味道融合。炒到糖粒基本看不見了(約1-2分鐘),整體顏色會更深一點。小心別炒過頭讓糖焦化變苦。
  5. 香氣加乘 (可選):
    • 如果想加芝麻粉或花生粉,這時可以撒入。稍微拌勻即可(約30秒),因為它們本身是熟的,炒太久反而香氣會跑掉。
    • 重點提醒: 加料的時間點很重要,芝麻粉、花生粉等要在最後才下鍋,稍微拌炒均勻即可出鍋,以免炒過頭產生苦味或油耗味。
  6. 出鍋冷卻與儲存:
    • 炒到乾鬆、顏色均勻、香氣撲鼻,立刻把整鍋麵茶倒到大而淺的乾燥容器(如大烤盤)中攤開冷卻。熱的時候還會有水氣,攤開散熱才不會悶著回潮結塊。
    • 一定要徹底放涼到室溫,才能裝入完全乾燥、密封性絕佳的罐子或玻璃罐(我愛用玻璃罐,看得見狀態)。濕氣是麵茶最大的敵人!一旦受潮,整罐粉會變得硬梆梆,沖泡時又容易結塊,風味也大打折扣。放在陰涼乾燥處儲存。儲存得當,放1-2個月沒問題(但通常等不及就被我吃光了)。
  7. 沖泡秘訣:
    • 挖幾匙麵茶粉到碗裡。
    • 先倒入一點點冷開水或溫水(水量剛好能浸濕所有粉末即可),用湯匙快速攪拌成濃稠、無顆粒的泥狀(這步驟叫「打底」,是沖泡不結塊的關鍵!很多人省略這步,沖出來一坨一坨的)。
    • 接著,才沖入滾燙的熱水(一定要夠燙!),一邊沖一邊攪拌,就會得到一碗濃稠滑順、香氣四溢的熱麵茶了!甜度不夠可以再加點糖。冬天喝熱的暖到心坎裡;夏天我就愛把它灑在剉冰上,加上粉粿、芋圓,再淋點煉乳,就是超臺的古早味冰品!

炒一次成功的麵茶,廚房會香上好幾天。看著罐子裡金黃的粉末,滿滿的成就感。這種親手做出古早味的踏實感,是買現成的罐裝粉無法比擬的。雖然過程有點累(手真的很酸),但想到那杯暖香,一切都很值得。下次,你也試著動手炒一鍋屬於自己的幸福香氣吧?


Q&A 麵茶大小事

Q:做好的麵茶粉結塊了,還能救嗎?

A: 別緊張!如果結塊不嚴重(只是小團塊),可以在沖泡時,務必先用「少量冷/溫水打底」的步驟,耐心攪開成糊狀,再沖熱水,通常就能挽救。如果整罐都硬得像石頭,嚴重受潮,那...味道可能也變了,就不建議食用了。預防勝於治療,儲存時「密封」「乾燥」是王道!

Q:市售的即溶麵茶粉和自己炒的,差別在哪裡?

A: 差很大!口感: 自己炒的通常保留較多細微顆粒感(沙沙的),香氣更「立體」有層次(特別是豬油香)。市售的為了沖泡方便和儲存,粉體通常磨得更細、更均質化,有時會新增麥芽糊精等讓它瞬間溶解,口感比較滑但少了點個性。香氣: 自己炒的,麥香、油香(尤其豬油)非常真實濃鬱。市售的香氣比較單一、有時甚至有點人工感(尤其廉價品),油脂也多用植物油或棕櫚油。健康: 自己炒能掌控食材來源與糖油比例。部分市售品為了成本與儲存,可能新增物較多、糖量更高。想喝最真實的古早味,自己動手絕對值得。

Q:麵茶是素食的嗎?

A: 不一定! 關鍵在於使用的「油」。傳統用豬油炒的,當然不是素食(五辛素或奶素都不行)。如果是用植物油(如葵花油、苦茶油)炒的,且確認其他新增物(如芝麻粉、花生粉)也是純素來源,那就可以算是「純素」或「奶蛋素」(看個人定義)。購買市售品或自己製作時,務必要看清楚或問清楚使用的油脂種類。想喝純素麵茶,記得確保從油到所有新增配料都是植物性來源且無動物成分。

Leave a comment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