雞柳

每次經過鹽酥雞攤,那撲鼻的香氣,特別是看到金黃色的雞柳在油鍋裡翻滾的樣子,我的腳就像被釘住一樣,非得買上一份不可。但你知道嗎?外面賣的固然好吃,自己在家做,不僅能控制食材品質,還能隨心所欲調整口味,重點是,剛炸好熱騰騰的那一口,真的會讓人感動到想哭(誇張了?你試試就知道!)。不過,要做出不輸給攤販甚至更好吃的雞柳,可沒那麼簡單。失敗了幾次、雞肉炸得像柴火,或者外面焦了裡面沒熟?我都經歷過,痛定思痛,深入研究加不斷實驗,總算摸出點門道。

第一步:食譜 - 醃製是靈魂,口味任你變!

雞柳好吃的關鍵,第一關絕對是「醃製」!這決定了它的基本風味和嫩度。外面攤販為了快速出貨,醃製時間可能不夠,或者用一些我們不太想知道的新增物讓肉變嫩。自己在家做,真材實料,時間換美味,絕對值得。

我的萬用基礎醃料(黃金比例)

我先分享一個我實驗過無數次,覺得最百搭、最能帶出雞肉鮮甜又保持嫩度的基礎醃料。這個配方是基石,之後你想變什麼風味都可以在這個基礎上調整。 去骨雞胸肉 (或雞里肌肉): 1 副 (約 500-600 克) — 關於選肉,我們下一章會詳細講! 醬油 (或薄鹽醬油): 2 大匙 — 提供鹹香基底和上色,用薄鹽醬油鹹度較低,更容易控制。 米酒: 1.5 大匙 — 去腥增香必備!沒有米酒?用料理酒也行,但風味略有不同。 蒜泥: 1 大匙 (大約 3-4 瓣蒜頭) — 蒜香是經典!壓成泥效果最好。 薑泥: 1 茶匙 — 跟蒜是好朋友,提味去腥。老薑味道更足。 白胡椒粉: 1 茶匙 — 臺灣味的靈魂之一!不能少。 五香粉 (可選): 1/4 茶匙 — 喜歡傳統鹽酥雞風味的可以加一點點,但別太多搶味。 糖: 1 茶匙 — 平衡鹹度,帶出鮮味,也有助於產生美拉德反應(焦香的關鍵)。 雞蛋 (全蛋): 1 顆 — 非常重要的嫩化劑!讓雞柳口感更滑嫩多汁。 玉米粉 (或樹薯粉/太白粉): 1 大匙 — 幫助鎖住水分,讓醃料更好地附著在肉上。 水 (或高湯/牛奶): 2-3 大匙 — 水分是關鍵!讓雞肉吸飽水份才會嫩。我有時會用無糖豆漿或牛奶代替水,增加風味和嫩度,試試看,有驚喜!

醃製步驟 & 時間魔法

1. 切肉: 雞肉順著紋理切成大約手指粗細的長條狀(不要太細,炸了會縮)。切的時候記得把可見的白色筋膜去掉,這東西咬不斷,超級影響口感!(切雞肉的技巧,等等食材篇詳細說) 2. 混合醃料: 除了雞蛋和玉米粉,把所有液體和粉狀調味料(醬油、米酒、蒜泥、姜泥、胡椒粉、五香粉、糖)在一個大碗裡充分攪拌均勻。確保糖都溶解了。 3. 加入雞肉按摩: 把切好的雞柳條放入醃料碗中,用手(戴上手套比較衛生)充分按摩抓捏!這個步驟超級重要!按摩個3-5分鐘,讓醃料完全滲透進去。你會感覺到肉變得有點黏手,那就對了。 4. 加入雞蛋和粉: 打入一顆雞蛋,再次抓勻。最後撒上玉米粉(或太白粉),繼續抓勻。玉米粉在這裡的作用是初步形成一層薄薄的保護膜,幫助鎖水。 5. 加水/液體: 慢慢加入水(或牛奶/高湯),一邊加一邊抓,直到雞肉看起來水潤潤的,醃料呈現一種有點稠的液體狀態包裹著雞柳(類似比較稀的酸奶質地?)。雞肉會吸收這些水分。 6. 冷藏醃製: 蓋上保鮮膜或放入密封袋,放進冰箱至少醃漬2小時! 我強烈推薦隔夜醃製(8-12小時)。時間真的是魔法師,能讓味道更深層地滲入雞肉每一條纖維,嫩化效果也更好。急的話至少也要1小時,但效果會打折哦。 7. (Optional) 加入油: 下鍋炸之前,可以淋上一點點植物油(約1大匙)抓勻,這樣下鍋時比較不容易黏在一起。

風味變變變!創意醃料靈感

基礎醃料打好底,玩轉口味就很簡單了!在基礎醃料里加入以下一種或幾種,就能瞬間變身: 臺式椒鹽 (經典原味): 基礎醃料就夠了,炸好撒上椒鹽粉或梅粉。簡單就是王道! 勁辣風暴: 加入1-2大匙是拉差辣椒醬(Sriracha) 或 1茶匙辣椒粉 + 1/4茶匙卡宴辣椒粉(Cayenne Pepper)。愛吃辣的朋友,這組合保證過癮! 韓式甜辣: 加入1.5-2大匙韓式辣醬(Gochujang) + 1大匙蜂蜜或楓糖漿 + 1茶匙麻油。甜甜辣辣,超涮嘴! 泰式酸辣: 加入1大匙魚露 + 1大匙檸檬汁 + 1茶匙切碎的檸檬葉或香茅(可用粉代替)+ 1/2茶匙辣椒粉。清爽開胃,夏天最愛! 孜然飄香 (西域風): 加入1大匙孜然粉(喜歡味道重的可以再多點)+ 1/2茶匙花椒粉(可選)。撒點香菜,絕配! 起司爆擊 (邪惡必選): 炸好後,趁熱撒上大量的帕瑪森芝士粉(Parmesan) 或 切達乳酪絲。罪惡,但值得!(也可以醃的時候加一點芝士粉,但炸好再撒效果更顯著)。
醃料小貼士:
醃料鹹度?炸之前可以用筷子沾一點醃汁嚐嚐(別吃生肉!),比平常炒菜稍微鹹一點就對了,因為油炸後鹹度會感覺降低。
醃的時間不夠怎麼辦?除了延長時間,可以用叉子在雞肉上戳一些小洞(別太密),幫助入味,但嫩度會稍受影響。
醃好的雞柳怎麼儲存?密封冷藏可放1-2天。也可以分裝好冷凍(加一點油抓勻防凍傷),要吃的前一晚放冷藏解凍再炸。冷凍的醃製雞柳簡直是懶人救星!

第二步:食材 - 雞柳的「柳」從哪來?選肉、處理是關鍵!

你知道嗎?常說的「雞柳」,其實主要是指兩個部位: 1. 雞里肌肉 (Chicken Tenderloin / 雞小里肌): 這是附著在雞胸內側,一條細長、形狀像柳葉的肌肉。非常非常嫩!幾乎沒有筋膜,是製作雞柳的頂級首選!口感超細緻。不過價格通常比雞胸肉貴一點,而且一隻雞只有兩條,量比較少。 2. 雞胸肉 (Chicken Breast): 最常見也最經濟實惠的選擇。我們通常是把整塊的雞胸肉順著紋理切成長條狀來模擬「柳」的樣子。選擇新鮮、有彈性、粉嫩色的雞胸肉是關鍵。雞胸肉相對雞里肌纖維感會明顯一點,但只要處理得好(切斷纖維、去筋膜、醃製到位),同樣可以做出非常嫩口的雞柳。

雞里肌 vs. 雞胸肉:終極選擇指南

為了讓你更清楚兩者的差別,我做了一個小表格:
比較專案 雞里肌肉 (雞小里肌) 雞胸肉 (切條)
口感 極致軟嫩,幾乎無纖維感 較有彈性,纖維感稍明顯(處理得當也很嫩)
筋膜 非常少,幾乎不需處理 側邊和表面可能有白色筋膜,需要去除
價格 較高(量少) 較經濟實惠
取得方便度 大型超市、Costco有賣,傳統市場要看運氣 隨處可見
適合物件 追求頂級口感、不計成本 家庭日常、想省錢、大量製作
我的偏好 偶爾犒賞自己時買!嫩到沒話說 日常主力!掌握技巧一樣超好吃

挑選好雞肉的關鍵點

外觀: 顏色粉嫩有光澤,不要選發白、發灰或暗沉的。表面看起來微濕潤但不黏手。 觸感: 用手輕輕按壓,要有彈性,能快速回彈。如果按下去一個凹洞,或者感覺軟爛、黏糊糊的,絕對不要買! 氣味: 聞起來應該是淡淡的肉腥味(正常的),如果聞到酸味、腐臭味或任何刺鼻的怪味,立刻放下! 包裝與來源: 選擇信譽良好的品牌或攤商。注意包裝是否完整、標示清楚(產地、日期)。冷藏櫃溫度夠不夠低?這也是判斷店家是否注意品質的小細節。

處理雞肉:嫩滑的基礎工程

相信我,這一步做對了,你的雞柳就成功了一大半! 1. 徹底解凍 (如果使用冷凍肉): 最好的方式是提前一天放冷藏慢慢解凍。急用可用密封袋泡冷水(常換水),千萬不要室溫解凍!會滋生細菌,口感也變差。 2. 去除筋膜 (重點!): 無論是雞里肌還是雞胸肉條,仔細檢查肉條表面和側邊有沒有白色的筋或膜。用鋒利的小刀,順著肉的紋理,輕輕地將這些筋膜片掉或割斷。別嫌麻煩,這東西炸完咬不斷,超級煞風景!我曾經偷懶沒去乾淨,結果吃的時候像在咬橡皮筋...(痛苦回憶)。 3. 逆紋切斷纖維 (雞胸肉適用): 雞胸肉本身纖維比較長。切成條狀時,注意觀察肉的紋理走向。要垂直於紋理的方向下刀切斷纖維(就像切斷一綹頭髮的感覺)。這樣吃起來才不會覺得「柴」,更容易咀嚼。雞里肌肉纖維很短,順著切就好。 4. 大小厚度均勻: 切的時候盡量保持每條雞柳的大小和厚度差不多,這樣油炸時熟成的時間才會一致,不會有些炸老了,有些還沒熟。 5. 拍鬆 (可選但推薦): 對於比較厚的雞胸肉條,可以用肉鎚的平滑面(或刀背)輕輕拍打幾下,打斷內部組織,讓肉更鬆軟,也更容易醃入味。別太用力拍成肉泥囉!雞里肌肉通常很薄,不建議拍。 處理好的雞肉,就可以進入我們前面講的醃製階段啦!記得用心按摩,給它足夠的時間入味。

第三步:做法 - 酥脆不油的終極油炸術!

終於來到最關鍵也最容易失手的環節——油炸!油炸雞柳要達到「外皮酥脆、內裡多汁」的境界,油溫控制、裹粉技巧、下鍋時機都是學問。我也炸壞過很多次,不是麵衣脫落,就是外面焦黑裡面還粉紅,不然就是油膩膩... 說多了都是淚。現在總算掌握了一些訣竅:

裹粉三部曲:酥脆的保證

醃好的雞柳條在下鍋炸之前,需要經過「裹粉」這道手續。常見有兩種方式:「乾粉法」和「濕粉法」。我個人偏好濕粉法,覺得裹得更均勻,酥脆感也更持久。 濕粉法 (推薦!): 1. 準備粉漿: 在一個碗裡,混合適量的酥炸粉(地瓜粉)和少許低筋麵粉(比例約 5:1)。重點來了! 慢慢加入冰水(或冰啤酒!啤酒的氣泡能讓外皮更酥鬆),邊加邊攪拌,調成濃稠的酸奶狀(像優格那樣)。粉漿要夠稠,能掛在湯匙上不會馬上滴落,滴落時有痕跡但又會很快消失的狀態。太稀會掛不上,太稠炸出來皮太厚。記得粉漿一定要冰!熱粉漿會讓肉表面變熟,炸出來口感差。 2. 準備乾粉: 另一個盤子倒入足夠的乾酥炸粉(地瓜粉)。為什麼要用乾粉?這是形成鱗片狀酥皮的關鍵! 3. 裹粉操作: 將醃好的雞柳條(把多餘醃汁稍微瀝掉)先均勻沾裹一層乾地瓜粉,輕輕按壓讓粉沾牢。這層乾粉會吸收肉表面的水分,幫助接著。 接著放入粉漿中,讓粉漿完全包裹住雞柳。 最後,立刻從粉漿中拎起,放回乾地瓜粉的盤中,再用力均勻裹上一層厚厚的乾粉,並用手稍加按壓,讓粉沾得更牢。裹好粉後,輕輕抖掉多餘的粉。 靜置返潮: 非常重要!裹好粉的雞柳條放在網架上或盤子裡,靜置大約 5-10 分鐘。你會看到表面的乾粉變濕潤(返潮)。這個步驟能讓粉與肉結合更好,炸的時候不易脫落,也能形成更完美的酥脆麟片。別省略! 乾粉法 (較簡單): 1. 準備好足夠的乾酥炸粉(地瓜粉)。 2. 將醃好的雞柳條(瀝掉多餘醃汁)直接放入乾粉中,用力按壓,均勻裹上厚厚的乾粉。 3. 同樣需要靜置返潮 5-10分鐘再炸。 乾粉法操作簡單,但相比濕粉法,外皮的酥脆度和均勻度有時稍遜一籌,也相對容易脫落一些。

油炸實戰:溫度與時間是王道!

選油: 耐高溫的油是關鍵!推薦:芥花油、花生油、棕櫚油或專用油炸油。橄欖油(初榨除外)也可以,但成本高。不要用奶油或香油! 油量: 至少要能淹過雞柳條。鍋子大小適中,油量太多浪費,太少炸不均勻。 油溫控制 (重中之重!): 第一次炸 (熟成): 油溫升至 160°C - 170°C (中火偏大)。如何判斷?丟一小塊粉漿進去,會立刻浮起並冒出細密的小泡泡(不是大滾)。沒有溫度計?筷子插進油裡,周圍出現細小氣泡也差不多。這個溫度下鍋,能讓內部熟透而不讓外面太快焦掉。 第二次炸 (搶酥): 油溫拉高到 180°C - 190°C (中大火)。丟粉漿進去會立刻劇烈冒泡並快速浮起變金黃。

油炸步驟:

1. 預熱油鍋: 將油加熱到第一次炸的溫度(160-170°C)。 2. 第一次炸 (定型 & 熟成): 分批下鍋! 絕對不要一次全下!會導致油溫急速下降,雞柳吸油變油膩,也容易黏在一起。一次下鍋的量約是油表面積的1/3左右。 輕輕放入裹好粉靜置過的雞柳條,避免大力丟入濺油。 下鍋後稍等幾秒再輕輕撥動,防止黏底或彼此沾黏。 炸約 2.5 - 4 分鐘(視雞柳粗細而定),炸到雞柳浮起,外表呈現淡金黃色,內部應該熟透了(不確定可以夾一條最粗的切開檢查,肉全白沒有粉紅)。這個階段主要是讓雞肉熟透定型。 用濾網勺撈起,充分瀝油!可以在架子上或鋪廚房紙巾的盤子瀝乾。 3. 升高油溫: 將鍋中油溫加熱到第二次炸的溫度(180-190°C)。 4. 第二次炸 (搶酥 & 上色): 將第一次炸好的雞柳條全部(或分兩批)再次放入高溫油鍋中。 炸約 30 秒到 1 分鐘,密切觀察顏色!炸到外皮呈現漂亮的金黃酥脆,顏色比第一次深一些就可以。 動作要快,高溫炸久了馬上焦! 迅速撈起,充分瀝油!一樣放架子上或廚房紙巾上吸掉多餘油份。
為什麼要炸兩次?
這是讓炸物外皮超級酥脆、裡面保持多汁且不油膩的秘訣!
第一次低溫炸: 讓熱量慢慢滲透到雞柳中心,確保內部熟透。同時,麵衣在此時定型。如果一開始就用高溫炸,外面焦了裡面可能還沒熟。
第二次高溫炸: 將第一次炸時吸入的少量油「逼」出來一部分。更重要的是,高溫讓麵衣的水分瞬間蒸發,產生劇烈的膨脹,形成更輕盈、更酥脆、帶有漂亮鱗片的外皮,顏色也更金黃誘人!

氣炸鍋版本 (健康之選)

我知道油炸有點麻煩也比較不健康。用氣炸鍋也可以做雞柳,雖然口感跟油炸略有不同(少了點油香,但更乾爽),但也是不錯的選擇。 1. 醃製: 跟油炸版一樣。 2. 裹粉: 同樣建議裹粉(濕粉或乾粉法都可)。濕粉法效果更接近油炸。裹好粉靜置返潮。 3. 噴油: 在裹好粉的雞柳表面均勻噴上薄薄一層油(噴油罐很重要!)。這幫助形成酥脆感。 4. 氣炸: 預熱氣炸鍋 200°C (約 390°F)。 將雞柳單層平鋪在炸籃裡(不要重疊!必要時分批)。 設定 200°C 炸 8 分鐘。 拉出炸籃,將雞柳翻面,再噴一點油。 繼續炸 5-7 分鐘,或直到雞柳金黃酥脆,內部熟透。 時間和溫度需根據氣炸鍋功率和雞柳大小微調。 5. 享用: 出爐後同樣瀝油(如果有多餘的)並調味。 氣炸鍋版的雞柳外皮會比較乾爽酥硬一點,不像油炸的那麼蓬鬆。但優點是省油、方便、油煙少!適合想吃又怕油膩的時候。

美味升級!調味與搭配

炸好的雞柳,瀝乾油後,趁熱撒上你喜歡的調味粉吧! 經典臺灣味: 椒鹽粉(鹽+胡椒粉+五香粉等混合)、梅子粉(酸甜解膩)。 異國風情: 孜然粉+辣椒粉、七味粉、起司粉、蒜香粉、海苔粉。 沾醬愛好者: 泰式甜辣醬、蜂蜜芥末醬、塔塔醬、酸奶醬、莎莎醬。 搭配一杯冰涼的啤酒、氣泡飲料或古早味紅茶,完美!當正餐配飯、當點心、帶便當(冷了也好吃),都超讚!

Q&A - 雞柳疑難雜症快問快答

Q:醃好的雞柳可以冷凍儲存多久? A:密封好冷凍,建議1個月內吃完。解凍後盡快炸。 Q:炸好的雞柳怎麼回熱最好吃? A:氣炸鍋180°C 回炸3-5分鐘最接近現炸口感。烤箱預熱180°C烤約5-8分鐘也行。微波爐會讓外皮變軟爛,不推薦。 Q:為什麼我炸的雞柳外皮不夠酥脆? A:最可能原因:油溫不夠高(尤其第二次搶酥)、裹粉後沒靜置返潮、粉漿太稀、炸好沒瀝乾油。檢查這幾個環節!

Leave a comment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