鳳片糕

老實說,我這輩子最常待的地方除了廚房,大概就是菜市場了。那天在臺北永樂市場的老鋪前,又被那股熟悉的甜香勾住了腳。空氣裡瀰漫著鳳片糕那獨有的、溫潤輕盈的米香氣,混著一絲若有若無的糖甜,像是阿嬤櫥櫃裡飄出來的童年記憶。老闆娘熟練地掀開蒸籠,一陣白霧散去,方方正正、白嫩綿軟的鳳片糕靜靜躺在蕉葉上,那種純粹簡單的美,總讓我心頭一暖。你說,這種流傳了上百年的點心,憑什麼能讓人一吃就忘不了?我想,秘訣大概藏在那些看似尋常,卻一點也馬虎不得的細節裡。

食材:古早味的靈魂,無法妥協的講究

要做出一塊真正好吃的鳳片糕,材料單純得要命,就那幾樣:米、糖、水。可偏偏就是這幾樣,學問深似海。差一點點,口感、香氣就全走樣了。我踩過的雷可不少,學費繳足了才領悟:

  • 在來米: 這是鳳片糕的骨幹!絕對不能用蓬萊米或糯米代替。蓬萊米黏性太強,做出來會軟爛沒彈性;糯米更糟,保證黏呼呼一團。我鍾愛臺中霧峰或彰化二林產的在來米舊米(存放一年以上),米粒乾燥,澱粉老化程度剛好,磨出來的粉細緻又帶點Q韌感。新米水分多,磨粉不易控制,失敗率高。有一次貪方便用了家裡新買的在來米,那蒸出來的糕體口感就明顯比較「水」,不夠爽利。
  • 砂糖: 別以為砂糖都一樣!純度高的特級白砂糖是首選,顏色雪白,溶解徹底,甜味純淨不膩,這樣做出來的鳳片糕才會呈現漂亮的乳白色。用二砂或黃砂糖?保證顏色偏黃,香氣也會帶點焦糖味,就不是那個經典味了。我自己偏好臺糖的,品質穩定。
  • 水: 這個最容易忽略,但至關重要。一定要用冷開水或過濾水!自來水的氯味會直接毀掉鳳片糕那股清雅的米香。水量更是關鍵,多一分太濕軟爛,少一分則乾硬難入口。老經驗的師傅都用手感,我們在家做,精準測量才保險。
  • 油脂(傳統講究用): 最古早、最道地的做法會加入少許精煉豬油(不是料理用的豬油唷,是專門提煉過、無腥味的白油)。它扮演著「潤滑」的角色,讓糕體組織更細密,入口即化感更明顯,也更不易乾硬。現代有些做法會省略或用植物油替代,但我認為,那一丁點上好豬油帶來的潤澤感,是無可取代的古早靈魂。不過,用量真的極微,吃不出豬油味的,別擔心!如果真不喜歡,也可以不放,口感會比較「粉」一點。
  • 香蕉葉 / 玻璃紙(蒸墊): 傳統一定用新鮮香蕉葉!洗淨燙軟,鋪在蒸籠底。蒸的時候,蕉葉的清香會絲絲滲入鳳片糕中,增添無法言喻的風味層次,這也是老一輩最懷唸的「青味」。沒有新鮮蕉葉?勉強可用烘焙紙或玻璃紙替代,但風味就是差了一大截。我試過,那個香氣真的完全不同檔次。

老實講,光是備齊這些「對的」材料,就是一門功課了。看看這些粉類的比較,差別有多大:

表:鳳片糕常用粉類特性大不同

粉類名稱 原料米種 特性 適合做鳳片糕嗎? 成品口感預測
在來米粉 (舊米) 在來米 (陳米) 黏性低,吸水性適中,質地細緻乾爽 ★★★★★ 最理想 Q彈帶點韌性,鬆軟不黏牙
在來米粉 (新米) 在來米 (新米) 水分含量較高,黏性稍強 ★★★☆☆ 勉強可用 可能較軟、較濕潤,缺乏爽口感
蓬萊米粉 蓬萊米 黏性強,吸水性高,較軟糯 ★☆☆☆☆ 不適合! 軟爛、缺乏彈性,易黏成一團
糯米粉 糯米 黏性極強,非常軟糯 ☆☆☆☆☆ 絕對不行! 超級黏軟,毫無鳳片糕應有的鬆彈感
再來米粉 在來米 同「在來米粉」,名稱差異而已 ★★★★★ 最理想 Q彈帶點韌性,鬆軟不黏牙 (等同在來米粉)

食譜:比例是命脈,手感需磨練

坊間的鳳片糕食譜比例百百種,我實驗無數次,也請教過老師傅,這個比例是我認為最平衡、成功率最高的基礎款:

  • 在來米粉(舊米): 300克 (靈魂主角)
  • 特級白砂糖: 180克 (甜度適中,可依喜好微調±15克)
  • 冷開水 / 過濾水: 300毫升 ± 10毫升 (關鍵!)
  • 精煉豬油(可省略): 10克 (畫龍點睛的古早秘器)
  • 新鮮香蕉葉: 數片 (風味加乘器)

看起來超簡單對不對?但魔鬼藏在細節裡。每批米粉的乾燥程度、吸水性都可能有點差異,所以水量的微調是成敗關鍵。300ml 是個基準點,實際操作時要感受粉漿的狀態。

做法:慢工細活,蒸出雲朵般的溫柔

這是最需要耐心與細心的階段。心急絕對吃不了熱豆腐,更吃不到好鳳片糕。跟著我的步驟,一步步穩紮穩打:

  1. 磨粉過篩:重中之重! 就算買的是市售細米粉,強烈建議自己再磨一次並過篩。家裡有小磨豆機或調理機(乾杯)最好。將在來米打成細粉後,務必用極細的網篩(100目以上) 仔細過篩至少兩遍。這步驟直接決定成品是否細膩無顆粒感。篩到我手臂都痠了,但想到咬到粉粒的口感?不行,再篩!懶得磨?那至少買品質極好的細米粉,然後乖乖過篩三遍。
  2. 調製粉漿:溫柔融合。 找個大盆子,先倒入過篩好的米粉。將冷開水與白砂糖放入小鍋中,用小火慢慢加熱,輕輕攪拌至砂糖完全溶解即可,千萬不要煮沸! 糖水稍放涼至微溫(摸起來不燙手,約40-50°C)。將微溫的糖水緩緩地、分多次倒入米粉中,邊倒邊用打蛋器或幾雙筷子快速且輕柔地攪拌。重點是「快」且「輕」,避免米粉結塊。攪拌到看不見乾粉,成為濃稠但流動順滑的粉漿。這時加入精煉豬油(如果用),繼續攪勻。靜置 20-30 分鐘,讓米粉充分吸收水分。粉漿狀態檢查: 用勺子舀起倒下,會呈現緩慢流下的緞帶狀,痕跡能維持幾秒才消失(像濃稠的優格)。太稀?成品軟爛易塌。太稠?口感乾硬。這時就得微調水量了(太稀加點粉,太稠極少量加水,一次一點點調)。
  3. 準備蒸籠與鋪葉:注入靈魂香氣。 蒸鍋裝足水,大火煮滾備用。新鮮香蕉葉洗淨,用沸水燙軟(約30秒),擦乾水分。將葉片修剪成適合蒸籠的大小,葉脈面朝下(粗糙面接觸糕漿),鋪滿蒸籠底部和周圍。蕉葉的獨特清香,是鳳片糕與眾不同的關鍵之一!那股青草香氣混著米甜,真的讓人上癮。沒蕉葉?唉,就用裁剪好的烘焙紙或耐高溫玻璃紙墊底吧,但風味層次真的會少一味。
  4. 倒入粉漿與蒸製:耐心是美德。 將靜置好的粉漿再次輕輕拌勻(這時可能底層會沉澱,拌勻即可),倒入鋪好蕉葉的蒸籠中。稍微晃動蒸籠或用刮板抹平表面。蓋上蒸籠蓋(如果是竹蒸籠,可用乾淨棉布包住鍋蓋,防止水滴回滴),放入已經大火滾沸的蒸鍋上。保持大火蒸約 45 分鐘到 1 小時。 時間長短視粉漿厚度而定。絕對嚴禁中途開蓋偷看! 熱氣一跑,糕體容易塌陷或夾生。我懂,那等待的時間漫長得很,廚房裡蒸汽瀰漫,香氣愈來愈濃,實在煎熬。但忍住!用筷子插入糕體中心測試,抽出來沒有沾黏生粉漿,就是熟了。
  5. 冷卻脫模:等待的藝術。 蒸好後,將整個蒸籠移離蒸鍋,放在通風處讓它自然徹底冷卻。這步驟急不得!熱騰騰時碰它,糕體軟嫩易爛不成形。至少要放涼 2-3 小時以上,甚至隔夜更好(我通常晚上蒸,隔天早上處理)。完全冷卻後,鳳片糕會變得比較挺立。這時再用小刀沿著蒸籠邊緣劃一圈,倒扣在乾淨的砧板上,輕輕撕去蕉葉(如果黏得緊,可抹點冷開水幫助分離)。哇!那完美的乳白色,細緻無毛孔的表面,看著就療癒。
  6. 切塊享用:品嚐極致細膩。 使用鋒利、沾冷開水的刀來切塊。傳統是切成長方形片狀,這也是「片」糕名稱的由來。切的時候能感受到那恰到好處的彈性和阻力,切面光滑如鏡。一口咬下,先是微微的Q彈,接著是入口即化的綿密,清雅的米香與純粹的甘甜在口中溫柔地化開,不黏牙、不甜膩。冷藏後冰冰涼涼的吃,又是另一番清爽風味。

儲存:留住那份溫柔

鳳片糕不含防腐劑,儲存有其要訣:

  • 最佳賞味期: 常溫(25°C以下)約 1-2 天。冰箱冷藏(密封好)約 3-5 天。冷凍(密封嚴實)約 1個月
  • 回溫處理: 冷藏或冷凍後的鳳片糕口感會稍硬。建議冷藏取出後,稍微回溫再吃。冷凍的最好移到冷藏慢慢解凍,或密封好稍微蒸幾分鐘回軟(但口感不如現蒸細緻)。我有次冷凍超過一個月才想起來,蒸過後雖然沒壞,但那口感就粉粉沙沙的,走味了。
  • 防止乾硬: 務必用保鮮盒或保鮮膜緊緊密封,防止水分流失變乾硬。切塊後接觸空氣的面積大,更容易乾掉。

表:鳳片糕儲存方式與口感變化

儲存方式 容器要求 建議天數 口感變化 回溫建議
室溫陰涼處 密封盒/保鮮膜緊包 1-2天 最佳!口感最鬆軟綿密,米香最足 無需回溫
冰箱冷藏 密封盒最佳 3-5天 會稍微變硬,米香略減 取出放置室溫約15-30分鐘回軟
冰箱冷凍 密封盒或厚保鮮袋紮緊 約1個月 明顯變硬,解凍後易出現粉感,風味流失 冷藏室緩慢解凍一夜,或密封後短時間蒸軟
暴露在空氣中 (無密封) 幾小時 表面快速變乾變硬,口感變差 無法有效恢復

為什麼我的鳳片糕不如老店好吃?常見失敗解析

做壞過太多次,這些坑我都踩過:

  • 口感粗糙有顆粒: 粉沒磨夠細!或者沒認真過篩!偷懶不得。解決: 確保粉極細,過篩兩遍是基本。
  • 太濕軟爛不成形: 水量過多,或者粉漿太稀就倒入蒸,也可能蒸的時間不夠。解決: 嚴格控制水量,確保粉漿濃稠度正確,蒸足時間不透氣。
  • 太乾硬,易碎裂: 水量不足,粉漿太稠。也可能是蒸過頭導致水分蒸發太多(但較少見)。解決: 粉漿要調到濃稠流動狀態,水量不足時可極少量補冷開水調整(一次一小匙)。
  • 表面坑洞不平整: 粉漿倒入後有氣泡沒有震平,或者蒸製時水滴回滴造成「月球表面」。解決: 倒粉漿後輕敲蒸籠震出大氣泡,用布包住鍋蓋防止滴水(尤其是金屬鍋蓋)。
  • 夾生(中間有生粉): 蒸的時間不足,或者蒸鍋火力不夠大,熱力無法穿透中心。解決: 保證大火足時蒸透,用筷子測試中心無沾黏。
  • 甜味不均或有顆粒感: 糖沒完全溶解就混合,或者混合時溫度不對導致糖凝固。解決: 糖水務必小火煮到糖完全溶化(不見顆粒),稍放涼再混合粉。
  • 有油臭味: 用了品質不好的豬油,或者豬油用量過多。解決: 選用無異味的精煉豬油(白油),用量控制在10克以內(或省略)。

Q&A:關於鳳片糕,你可能還想知道

問:鳳片糕一定要加豬油嗎?我覺得有點怕怕的。
答: 傳統做法為了增加潤口感和延緩變硬,確實會加一點點精煉豬油(白油),份量極少(300g粉約10g),吃起來完全沒有油味,只有更細緻的口感。現在很多店家或食譜也會省略。你可以省略試試看,只是冷藏後口感可能會稍微乾一點點。我自己覺得那一點點豬油的效果是加分的。
問:家裡沒有蒸籠,用電鍋可以蒸鳳片糕嗎?
答: 可以!但要注意幾點:外鍋水要放足(約2杯)。電鍋跳起後,絕對不要馬上開蓋!繼續悶至少 40 分鐘到 1 小時,利用餘熱讓中心悶熟透。因為電鍋火力不如爐火持續,且空間較密閉,直接開蓋容易塌陷或夾生。用筷子測試中心熟透最保險。效果不如傳統蒸籠穩定,但也是可行的替代方案。我試過,邊緣容易因蒸汽回流比較濕一點。
問:做好的鳳片糕表面為什麼有時候會裂開?
答: 表面裂開通常是兩個原因:(1) 粉漿太乾(水量不足),蒸煮過程中膨脹導致表面龜裂。(2) 蒸好後冷卻太快(例如直接吹風或放冷氣口),熱脹冷縮劇烈導致開裂。確保粉漿濕度適中、蒸好後放在無風處自然緩慢冷卻,通常可以避免。裂開不影響味道,就是賣相差了點。

Leave a comment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